“以前我们村靠种八角树为生,2010年年后八角树得了瘟病不结果,我们没有收入陷入贫困。王书记带专家来考察,觉得这里的气候适宜种中草药,他们便提供种苗,指导种植,还管销售,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中草药2年左右有收成,一亩6000至7000元左右。”罗运村村民盘特聘说。
村民口中的王书记,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驻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罗运村的第一书记王启明,驻村两年多来,他扎根瑶山,以村为家,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在他的带领下,罗运村贫困发生率由25.8%降至0.09%,无返贫现象,他也因此获得了来宾市2020年度优秀工作队员的荣誉称号。
城里娃踏上驻村扶贫路
2018年3月的一天,王启明告别尚且年幼的孩子,毅然决然踏上了瑶山扶贫路。
村委十来平米办公室改的房间,便成了王启明在罗运村的家。
回想刚驻村时的情景,这位80后年轻干部没少吃苦。 山村道路崎岖交通不便,部分村屯还是泥土路,下村回来黄泥沾满鞋子,处理村民矛盾时,因不了解民俗民情吃过闭门羹,当过“出气筒”,宣传政策村民反应很淡漠。“从没想到沟通这么难,当时就像被泼了一盆冷水,然后我反思,要先沉下去跟他们熟络了,才能做扶贫工作”。
为了尽快融入群众,他主动买菜到村民家,和村民同吃同劳动,聊家长里短。
和村民打成一片后,村民们的话匣子打开了,话语间,王启明感受到了村民复杂的情绪,他们既有期盼,又有疑虑。期盼是希望新书记能帮助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摘下贫困村的帽子,疑虑是不知道城里来的年轻干部到底有多大能耐。
摸清了村民们的想法,王启明下定决心从产业抓起。
罗运村下辖15个自然屯,总人口2393人,有贫困户210户847人。他一边深入各村屯爬山涉水,实地考察地形地貌,了解罗运村的产业发展情况;一边逐家挨户走访贫困户,了解他们致贫的原因、现在的困难和产业发展计划,为科学指导产业发展做好准备。
发展“生态 ”产业
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和调研,王启明发现罗运村贫困的症结所在——缺少重要产业支撑。
而当时,贫困户盘特聘从广东打工返乡,厌倦了在外漂泊的日子,想在家乡发展产业,便联合同村几户贫困户一起种了十几亩白芨(中草药名),由于没有种植经验,中草药得了病,所有的付出如竹篮打水一场空。
为突破全村无主导产业的困境,为了帮“老盘”等贫困户解决中草药得病的难题,王启明经过深入调研、科学谋划,根据村里山地多、生态良好和瑶人自幼识草认药的特点,确定了发展绿色生态中草药种植的路子。他带领村委干部和贫困户代表到来宾、玉林等市实地调研,并邀请广西药用植物园专家到村为村民做中草药种植技术培训。通过送村民“走出去”、邀请专家“走进来”,王启明和贫困户一起从无到有成功打造中草药示范基地。
为解决中草药收成后的销售问题,王启明争取产业补助资金170多万元,打造了“合作社 示范基地 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从中草药种植到销售,一路保驾护航,给村民吃上定心丸。
目前,罗运村已种植中草药超过1000亩,想到中草药有创收的一天,村民们喜上眉梢,好日子终于有了盼头。
村民吃上生态旅游饭
“以前不通路,我们回家要撑竹筏过河。”罗运村横村屯村民说。两年来,王启明多方争取资金1182万元,为罗运村修桥、修路,建污水、垃圾处理站,改善村屯风貌。
在开展乡村风貌提升“三清三拆”百日攻坚工作中,王启明身先士卒,利用自己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和群众一起投身到清拆工作中来。完善村规民约,成立以党员带头的保洁小组,建立村屯长效保洁机制,把村里杂草丛生的荒地改建成有瑶乡特色的“微田园”和“小花园”,把罗运村打造成来宾市和金秀县两级乡村风貌提升精品示范型村屯。
如今,村民自建民宿,吃上了生态旅游饭。
“愧对家庭,但不后悔当初的选择”
“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带动贫困户发展创收,他们脱贫了,我个人价值也得到体现。”王启明说。
当年,主动请缨当驻村扶贫第一书记时,王启明已经做好了各种心理准备。罗运村离家300多公里,回来一趟得坐高铁赶班车,花上大半天时间。驻村工作忙,两三个月回趟家是常态。“小孩还小,生病时只有妻子当妈又当爹,心理满怀愧疚,但不后悔当初的选择。”
这位“城里来的第一书记”,现在已经成了地地道道的村里人:脸晒黑了,皮肤粗了,解放鞋已成为他的“御用战靴”,穿衣打扮也越来越像个农民了。
“我们罗运村”也成了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山川增绿,农民增收”这句话,足以用来形容罗运村这几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虽然罗运村已经脱贫,但王启明却并未停下奔走的脚步。他知道,脱贫不易,防止返贫更要功夫。原计划今年3月份任期已满,但为了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关键时刻抵御新冠肺炎疫情的不良影响,王启明选择了继续在罗运村留任,和村民一起共渡难关,确保实现全面脱贫。
如今,一桩桩一件件好事、实事都做到了群众的心坎上。村民们谈到王启明时无不竖起大拇指:“王书记看着年轻,但敢想敢干,靠谱实在,是一个好书记。”